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标签 欢迎访问!

青春志丨李白凌:身即丹山而取之——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网上系列个展之二十五·李白凌

时间:2023-03-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98 次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情、境相生一直是山水画核心价值的体现。自宋元以来,画家们通过自然山川来寄托情怀和诗意,通过“搜尽奇峰”的方式登临“胸中有丘壑”的境界,再通过“因心造境”以笔墨来陶冶性灵、提升个人气质与艺术修养,追求“与天地精神往来”。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表达,在古代山水画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到了现当代的一些山水画中却变得相当匮乏,很多山水画作品空有笔墨技法,却没有融入画家本身的情绪和情感,更不用提什么造境和意境。情景交融才能情境相生,不同的画家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自然山川,往往也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心灵冲击。有人觉得不过是寻常,有人却仿佛内心有某种东西被激发,因此应目会心,畅神适意。青年画家李白凌寄情山水抒胸臆,在丹霞地貌景观中寻找到自己创作的新方向,她以水墨为骨,并施五彩,通过点皴与线皴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丹霞地貌的磅礴气势、奇特造型和斑斓色彩,用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来勾勒描摹气势逼人却又透着静谧沧桑气质的丹霞美景,形成了一种极其新鲜的视觉体验,营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笔墨情境。

  丹霞地貌这一地貌术语是由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1928年)和陈国达(1939年)教授最早命名,后被我国地学工作者们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并成为世界公认的正式学术名称。世界上的丹霞地貌约有1200处,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我国已经发现的丹霞地貌约有780多处。它独有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刷新我的艺术视野、指明我的绘画探索方向。

  2013年,我第一次来到平江写生,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遇上丹霞。此次的遇见,开启了我从被动接触到主动了解、认知并钟爱这一独特地貌的机缘。这种山水地貌有着它独特的形态特征:山体多为裸露的岩石,大块石头上的纹理横向有规则地排列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着橙红、暗红或紫褐的色泽。山体上覆盖的植被多以茅草、小灌木、松、竹类为主。在雨中,崖体又是青紫色的,整个山体显得特别的光滑闪亮。崖顶的松,缓坡下的竹、茅草、灌木等似乎是顺着圆溜溜的山体在匍匐前行,山顶或者山与山的连接处大多都有平顶。

  在这一次的遇见中,我开始写生并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尝试初探丹霞山水的表现方法——与以往表现南方山石不同的点、线表现方式。南方的丹霞多奇秀,长、短弧线的运用恰好可以表现此物象。丹霞山体与丰富的人居生活环境的多层次、多方式的融合,更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无限的想象。

  在有意识、有目标地查阅有关丹霞地貌的专着后,我前往全国各地实地考察、采风写生与创作丹霞山水画。“一往迹求,皆得仿佛”从观察体验中探寻景物表现的规律与情愫。

  地质学家认为,丹霞山体的岩层由于流水冲刷、重力崩塌、生物腐蚀、大风等因素的风化侵蚀,而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红色砂岩层经历多次地质活动,经挤压、隆升、断陷、热沉降等地质作用,在造景岩层中进而形成了多组方向的节理。大自然的雕琢让我深深感知到山的色泽、纹理、质地、结构的丰富,使我更钟情于此类山水,更好地依托于地貌特征去探究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2015年夏、2018年夏、2019年冬多次前往大西北,去求证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里丹霞地貌给予我的不同的视觉体验。“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晴空下像蜡笔质感的卓尔山、沉浮大地间神龙般的平山湖、色彩缤纷的七彩丹霞、童话般造型的冰沟丹霞……“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不同的时令、天气与观赏角度下的丹霞地貌都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它形态与色彩的丰富性,给了我更多想象的可能性,也给了我更多的创作情绪、元素与技法等方面的探索方向。经过几年的观察、写生、创作,我初步掌握了较适合自己且适合表现丹霞山体特征的丹霞皴法。

  西北丹霞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的地质运动更复杂,加之不一样的气候因素等,其形态变化更加丰富,西北之行更拓展了我的视野,见到了与我之前所见南方丹霞大有区别的不同面貌。丹霞峡谷间岩壁上镌刻的丰富的纹理,每一条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地貌变化故事。裸露的山体与植被的组合,像凝固的洪流,气势逼人,雄伟壮观中又凝聚着静谧的美。

  我尝试着探究用点皴与线皴结合的中国画绘画新语言去表现它们:线依附物体形象,由淡及浓层层迭勾,点以半弧、斜三角形态着于纸,点时自然排列成行,长短点不断交错聚合,合成块面,每一点“可见笔路”,充分发挥点、线皴的特质来表达物象。比如用点与短线皴表现西北之丹霞山上细、硬、短的草或小灌木,传达这些微小生灵的独特生存方式与它们超凡的生存能力和向上精神,以新的、美丽的状态回馈这片土地。

  我选择与这种山体匹配的周边环境,比如杉树、竹子等植物,注入画面表现强大生命力,在作品中还会加入我的南瓜形态叶子的树,以增添更富于生活情趣。这些提炼的符号、元素都来源于生活,并用以表现生活。同时,还将能体现我们现代生活状态的建筑、茶园等人文元素的植入其中,尝试在画面中各归其位。并以古人“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的创作要求去应用于丹霞山水的创作路子之中。

  创作中,“静”是我追求的基本调子。但在画面中所营造的一切大自然的景象的布局又都是“动”的,在“动”的控制中创造更安稳的“静”。这是我对传统山水的理解,也是在面对丹霞山水的体察中得到的启示与自我反观表现。

  李白凌,女,199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创作研究部(青年画院)青年画家。

(编辑:网管)

关键词:

相关内容
随机内容